瑞士:有四个语言不同的民族的统一国家(第2/3页)
早在1331年,人们就听说在圣哥达山口有教会僧侣办的客栈,虽然它直到1820年才开始向商人开放,但是这里很快成为南北商道中最热闹的一条路线。
当然,翁特瓦尔登、乌里和施维茨的善良的人们虽然付出了千辛万苦,但他们只得到微薄的回报。这一份稳定的微薄收入,再加上这条国际商道对卢塞尔和苏黎世这些城市所带来的促进作用,都使这些小农业国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全新感受。这种独立感影响了他们公开反抗哈布斯堡家族。有趣的是,后者也有瑞士农民血统,只是他们在任何一本族谱中从不提起这一事实。哈布斯堡的族谱就保存在他们的老家哈比希茨堡(Habichtsburg-Hawk'snest,意即“鹰巢”),这个城堡就坐落在阿勒河与莱茵河的汇合点附近。

穿越天险
很抱歉,我所讲的这一切都很乏味。但是,正是从阿尔卑斯山繁忙的国际商道中得来的这笔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不是那个神话中的威廉·特尔的勇敢,为现代瑞士共和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共和国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政治实验品,因为它牢固地建立在世界上最有效的“基础教育”系统之上。这一套政治体制运行得如此顺利而又有效,以至于如果你问一位瑞士公民,谁是他们的总统,他们还不得不想一会儿才能回答出来。因为,他们的国家是由类似于委员会的联邦议会进行管理,议会由七名成员组成,每年推选一位新总统(通常由前一年的副总统担任)。按照传统,而并非法律,每任总统来自不同的地区,如第一年来自德语区,第二年来自法语区,第三年来自意大利语区,依此轮流下去。
瑞士总统与美国总统大不一样。他只不过是联邦议会的临时主席,而联邦委员会则通过七位成员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管理。总统除了要主持联邦会议外,还兼任外交部长。总统的地位是如此无足轻重,甚至都没有固定的官邸,没有瑞士的“白宫”。当需要款待贵宾时,宴会就得在外交部举行。这些宴会就像是小山村里的节日聚会,根本不像法国总统或美国总统举办招待会所应有的那种隆重盛大的场面。
瑞士行政管理体系太复杂,在此无法详述。但是,到阿尔卑斯山的这面来访问的人经常会发现,不论哪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睿智而诚实的人始终在进行监管,看看事情是不是睿智而诚实地做好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铁路运输。当然,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两条纵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大干线将意大利与北欧连接起来。塞尼斯山隧道连接着巴黎、第戎、里昂与都灵(萨瓦公国的古都)。布伦纳铁路线则在德国南部与维也纳之间提供了一条直接的交通线,而且这条跨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线没有开凿任何隧道。然而,辛普朗铁路线与圣哥达线不仅要穿隧道,还要爬山。圣哥达线是这两条铁路线中较早的一条,1872年就开始修建,10年之后才建成通车,其中用了8年的时间去开挖那条长达9.5英里、海拔高度达4000英尺的隧道。比这条隧道更值得一提的是从瓦森到格舍切的螺旋隧道。由于那里的山谷太狭窄,甚至于无法铺设单轨,所以铁路线不得不从大山中间穿越过去。除了这些特殊的隧道外,这条铁路线上还有59条其他的隧道(其中几条长达1英里)、9座高架桥以及48座普通桥梁。
第二条重要的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干线是辛普朗线。这条铁路线从巴黎开始,经由第戎、洛桑、罗讷河流域以及布里格,直达米兰。这条铁路在1906年正式通车,恰好在拿破仑的辛普朗公路完工的100年后。那条著名的辛普朗公路包括250座大型桥梁和350座小型桥梁以及10条隧道,是当时世界上最浩大的道路建设工程。与圣哥达铁路线相比,辛普朗线的工程就容易建造得多。它首先沿着罗讷河河谷缓缓上升,直抵海拔2000英尺高的那座隧道的开端。这条隧道长达12.5英里,铺设双轨。勒奇山隧道也是双轨(长9英里),它连接着瑞士北部与辛晋朗线和意大利西部。
彭尼内山是这些山脉中最狭窄险要的,辛普朗线便由此经过。这里环境极其复杂,在一片狭小的方形台地上有不下21座海拔高度在1.2万英尺以上的山峰,还有140座冰川造成的湍急的河流。这些激流有一个习惯,它们常常在一列国际列车到达前几分钟冲毁铁路桥梁,但这些意外的水患却从没有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这高度说明了瑞士铁路工人的高效。正如我前面所说,在这个有些僵硬、有点儿官僚主义的共和国,什么事情都不会听天由命。由于这里生活太艰苦,又危险,因此“得过且过”之类的温和人生哲学在瑞士很不受欢迎。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总有人在监察、注视、小心地守护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