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第2/3页)
所以就这点来看,如果说李鸿章是曾国藩门生的话,左宗棠应该继承的是林则徐一脉。
相见后不久,林则徐病故。逝世前,他让次子上奏,大力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因为他对左宗棠的评价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4
名声已经在外,所以左宗棠一点儿都不急。
自从看开科举之后,左宗棠反而想开了,不再攻读儒家经典,而是专心研读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方面的著作,开始学“经世致用”之学。
自古以来,自比谁的都有,但敢自比诸葛亮的不多,左宗棠算一个——他自号“今亮”。
但卧龙也要有出山的时候,如果左宗棠一辈子蛰居,没有发挥的空间,可能也就这样默默无闻一世了。
1852年,左宗棠“加V”的时刻,毕竟还是到来了。
这一切,看来还是要“感谢”太平天国。说实话,没有那场席卷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我们可能现在都不会知道曾国藩的名字,也不会知道左宗棠,更别提李鸿章了。
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湖南省城告急。左宗棠在好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终于出山。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40岁了。
不急,40岁草根的逆袭之路,就此开始。
左宗棠是被人用绳子吊着放进长沙城的。张亮基贵为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居然把所有事务都交给左宗棠了。
而左宗棠居然也就揽下了。他“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
左宗棠一战成名。
首秀成功之后,左宗棠的仕途就开始顺了起来。
两年后的1854年,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在太平军驰骋湘北的这段时间里,左宗棠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骆秉章对左宗棠言听计从。所以左宗棠虽为幕府,但其实是等同于行巡抚之职的。当时的他,被世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评价: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5
这个时候,左宗棠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小V”了,但离成长为一个“大V”,还差遇见一个人。
这人就是曾国藩。
1860年,才高气盛的左宗棠惹了一桩麻烦,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因为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左宗棠差点儿把命都丢掉,只能离开骆秉章的幕府。
此时收留他的,是已经权倾一时的曾国藩。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也是旧识。但左宗棠内心其实是不太看得起曾国藩的,认为他文采和军事能力都不行。
曾国藩虽然入过翰林院,但文采确实一般,虽然创立湘军,但军事也确实很普通,甚至被太平天国打得投江自尽过。但是曾国藩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识人”和“用人”。
换句话说,就是眼光和情商。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旧识,但后来闹过不少不愉快。这些不愉快,本篇不展开。平心而论,曾国藩对左宗棠是有提携之恩的。
当时曾国藩的幕府里,人才济济,左宗棠虽然名声在外,但当时已经是“大V”的曾国藩,要捏死左宗棠,还是轻而易举的。
但曾国藩并没有那么做,反而一再保荐左宗棠。
一开始,曾国藩给左宗棠保荐过一个知府职位,左宗棠嫌官小,不去。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准备围困太平天国的大本营江宁。朝廷来旨,派左宗棠去四川督办军务。
但曾国藩婉拒了这个谕旨——他觉得左宗棠是个帅才,去四川是寄人篱下,应该独当一面。于是曾国藩放手让左宗棠组建自己的“楚军”,并在第二年保荐左宗棠成为浙江巡抚,把赣浙边境的湘军,全部交给他指挥!
这下真的是蛟龙入海了。
短短4年间,左宗棠大展身手,率军横扫江浙,灭太平军李世贤部,平捻军和回乱,封一等恪靖伯,成了一个真正的“大V”。
6
“大V”是不是就已经到头了呢?不,还有“超级大V”在等待左宗棠。
1876年至1880年,左宗棠真正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出征,讨伐新疆叛乱,并且陈兵新疆威慑沙俄,最终为中国收复伊犁。
关于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叛乱和收复伊犁,详见本书收录的《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收复新疆后,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新疆哈密与左宗棠会面,观看了部队的演练。福克看完后的评价是:“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经此一事,左宗棠终于成了一位堪称名垂青史的“超级大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