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暮星之家(第3/5页)

这些湖泊除了是神灵和水龙的家之外,它们还蕴藏着其他的秘密。首先,围绕着顶峰,它们形成了一串由六个圆形山谷组成的项链,海拔高达三千五百多米,这使得它们成为中国最高的高山湖泊,离天只有一口气那么远。它们是在一万二千年前,最后一次(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其中最大的那个湖泊真是深不可测。那位道士告诉我,1956年,两位苏联潜水员携带着某种水下呼吸设备,试图潜到最大的那个湖泊的湖底。几分钟后,其中的一个人回到水面上,气喘吁吁的;另外一个回来得晚多了,死了。那位道士说,他看起来像一根冰棒。

修行者的住所

是太白山的水促使贾这样开始他的记述的:“及山,舍骑而徒,三里,至三官池,池清澈。凡祷雨,必取水设坛中,山高不可到,多汲是池焉。”公元11世纪,苏东坡曾经是这一带的地方官。一场旱灾使得他参拜了太白山的山神庙。后来,他写下了一首五百言的长诗,其中有这样的四句:

平生闻太白,

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

风雷果致不。

苏东坡所提到的是太白山更为著名的一个特征。根据著于公元4世纪的《水经注》的记载:“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当苏东坡参拜山神庙的时候,他一定召集了当地的民兵。他说,他的祈祷得到了回应,三天大雨如注。

李白是太白山所偏爱的另一位诗人。李白出生以前,他母亲梦见暮星使她受孕了,于是为了纪念李白天上的父亲,母亲便给儿子取字曰“太白”。因此对李白来说,去探望他的石头兄弟,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李白是一位道教徒。虽然佛教徒也来这里隐居,但是太白山始终是一座道教名山。像其他的山一样,关于第一批选择太白山作为隐居地的隐士,没有任何历史记载。道教徒们说,老子曾经在此逗留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采集云母和长生不死药的其他配料,然后才通过散关便消失了。但是即使老子确实曾经来过这座山,他也从来没有被列入过太白山的隐居者的名单。

与太白山有关的第一位隐士是鬼谷。公元前4世纪,他曾经住在这里。尽管鬼谷喜欢隐姓埋名,但是他的两位学生苏秦和张仪,却因为在战国时代提出“连横”、“合纵”的政策而蜚声一时。结果,鬼谷就被公认为是吸收了当时各家思想的法家的祖师。鬼谷本身是一位道教徒,据说他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太白山上有一座悬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唐朝的时候,有人撰写了一部道教经典,署上了他的名字,这就是《鬼谷子》(3)。

从太白山早期名字的神话基础来看,几千年来,它必定一直是宗教仪式和宗教修行的圣地。但是历史上最早提及太白山上的庙宇,则在仅仅两千年前。那时候,有人为了纪念谷春,于公元前1世纪歉收的年份里,修建了一座山神庙。

谷春是汉成帝宫廷中的一个小官。他也是气功的修行者。他死的时候,身体还是温的。因此当他下葬的时候,他的家人拒绝钉上棺材盖。三年后,他突然出现在他生前所在的村庄的大门顶上,坐在那里。当他的家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他们打开谷春的棺材,结果只看到了他的衣服。在大门顶上过了三夜以后,他拒绝了家人要求他回家的恳求,然后消失了。后来,人们又发现他重新出现在长安城一个主要城门的顶上。但是三天后,他又一次离开了。历史记载上说,他最后出现在太白山上。因此后来有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顶峰上修建了一座道观。

不过,太白山最著名的隐士却是另一位道教徒——孙思邈。公元7世纪上半期,孙思邈第一次来到这里,把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太白山上采集药草,完善他的医学知识,以及修道。尽管有几位皇帝召请他做宫廷里的高官,但是他更愿意专心致志于道教修行和医学实践。他说,不管病人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怎么样,医生应该给所有的人治病。他在老百姓当中赢得了崇高的声望,被人们尊为“药王”。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医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位营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