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影响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第2/3页)

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到了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世纪左右,又传到了印度。造纸术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亚、欧洲。在公元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大量的造纸工厂。欧洲的造纸业大致从公元12世纪才开始,在这之前,欧洲人主要使用羊皮等来书写,据说书写一本《圣经》,需要三百多张羊皮,可见其昂贵程度。造纸业的兴盛,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传播知识的印刷术

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们靠书本传递知识。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书本,知识将如何传播。仅仅是口耳相传,传播的力度实在太有限了。书本通过印刷,可以大量的复制,很多人读着同样的书本,这便有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所以,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人说:印刷术是“文明之母”。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这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今天人们还在使用这套符号。通过文字,将思想和知识传到千里之外,传至绵绵后代,为人们所共享,这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事。

在大规模的复制书写的印刷术产生之前,有两件事的出现尤为重要,它们可以被视为印刷术的前声。

一是印章。中国人有三千多年治印的传统,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印章。印章是将姓名(并扩展到其他内容的文字)镌刻在铜器或者是锲刻在石头上,作为凭信,实际上也是一种复制方法。

二是碑刻拓印。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学书要临碑帖,有汉碑、魏碑等说法。碑刻文字多是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这些刻有文字的碑有的今天还存在(如西安碑林收集了大量的碑刻),有的已经不在了,但它们的内容已经被前代人用纸张蒙在碑刻上拓印下来了。拓印碑刻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文本复制。

汉印之一

汉印之二

所以,印刷术发明出现在中国,一点也不奇怪,这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经过了由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阶段。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初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现在我们知道,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这一印刷品的雕版现在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从雕版印刷术的刻印方法上,也可看出它与印章、碑刻的渊源关系。如印章,也是在石料等上刻上反字,然后蘸墨或印泥,在纸上印出字来。雕版是更大规模的印刻。雕版印刷在唐宋时期是中国主要的印刷方法,今天可以看到雕版印刷的不少传世精品。南宋时还出现了彩色套印雕版术,每页要刻两张板,这对印刷技术要求很高。

但雕版印刷有很大局限,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书有多少页,就需要刻多少板,效率较低。同时,雕刻本身工艺要求高,极为辛苦。公元11世纪中叶,一位名叫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后制成字印。将一颗颗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后,便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取下反复使用。继此之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出现不久,其技术就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北宋时活字印刷术出现,公元15世纪初传入朝鲜后,朝鲜人又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率先用浇铸法制造成铜活字。顺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印刷术很快传到了亚、非等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将雕版印刷术介绍到欧洲,引起了轰动。到了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用铅、锡等合金制造成字母文字系统的活字,由此,世界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发明之时。

火药:炼丹术带来的发明

13世纪上半叶,蒙古军队西征西亚和欧洲,凭借骁勇善战的骑兵,长驱直入。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记载,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波兰和日耳曼的3万联军在华尔斯塔德平原上激战,最后蒙古人取得了胜利。波兰人将这场战争的胜利归因于蒙古人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蒙古人从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木筒上都绘有龙头,波兰人将其称作“中国喷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