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六趾飞盗(上)(第10/11页)

李明阳静静地听着,师父所说的这类追踪术已到了道的境界,但并非可望而不可即。鲁门先人中的那位“神捕”,在不识盗贼面目的情况下,仅凭借足迹,在古代那种环境下,就能千里追踪十八个月,最终将那伙盗贼尽数缉拿归案,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奇了。

这天晚上,鲁平志又为李明阳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专注于单一足迹的追踪者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一小镇上有个名叫赵书的秀才,他爱上了邻村一名美丽的采桑女彩娘,每次去桑园中找彩娘的时候,赵书都能循着地上彩娘经过时留下的鞋印而找到她,便是彩娘在茂密的桑园中故意躲藏,也不能避过赵书准确的足迹追踪。在赵书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彩娘的脚印,而他也仅能辨别出彩娘的脚印,其他采桑女和村民的鞋印他并不感兴趣,也并不去识别。由于他这种单一的足迹辨识法,倒是能令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快地辨别出彩娘的足迹来。彩娘也惊叹赵书的这种无意中练就的仅能找到自己的足迹追踪的本事,赵书曾告诉彩娘,便是她走到天涯海角,他也能循着她的足迹找到她。就是这样,两个年轻人彼此间更加相爱。

但是由于赵书家境贫寒,彩娘的父母虽相中了赵书这个人,却不满意他那一贫如洗的寒舍。赵书为了能娶到彩娘,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然后名正言顺地将彩娘娶回来。

这一年,倭寇闹得很厉害,一股倭寇流窜到这一带,杀人放火,抢劫财物。百姓们不堪其扰,纷纷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赵书和彩娘在这种惊乱中失去了联系。赵书发誓,一定要找到彩娘。

就这样,赵书循着彩娘曾留下的足迹展开了追踪。开始的时候,彩娘的足迹时隐时现,在朝着不定的方向而去。但是时间久了,又经历了几场大雨,彩娘的足迹便在赵书的眼中消失了。然而赵书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着彩娘的下落。因为他始终认为,只要彩娘在地上走路,就会留下他熟悉的足迹来,那么自己就一定能找到她。这种执着的信念,未曾令他动摇。

一晃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年轻的赵书已经沦落成了一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驼背乞丐。这几十年来,赵书的头几乎未曾抬起过,始终盯着地面找着彩娘足迹,以至于令他腰弯背驼。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于他还曾流浪到北方和塞外的偏远之地。虽然,彩娘的足迹不曾再出现过,但是赵书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找到心爱之人的。有人的地方就会留有脚印,城市荒郊,田野山村,赵书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期望有一天,彩娘的足迹忽然间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也许是上天在垂怜这个意志坚定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还真是出现了。有一天,流浪到河南郑州的赵书在一座寺院的门外发现了一双隐约熟悉的女性足迹,是来寺院上香的香客留下的。是的,这就是那双早已深深印在脑海中永生不会磨灭的心爱之人的足迹。虽然,眼前地面上的这双足迹和以前熟悉的足迹对比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时过境迁,当年那双纤弱少女的娇小足迹已变成了一位老妇人的蹒跚足迹,体态和步态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应该在足迹上是难以再辨认的。但是不知为什么,赵书还是一眼就辨识出来,这是心爱的彩娘留下的,她来过这里。

当时的赵书欣喜若狂,几十年来颠沛流离地苦心寻找,终于有了个结果。不过那双类似于彩娘的足迹仅在寺院门外呈现而已,随即又不见了踪迹。赵书根据地面上留有的痕迹判断,彩娘应该是上了一顶两人抬的轿子。于是他循着那两个轿夫的足迹追踪下去。虽然他之前仅能辨别出彩娘的足迹,但这些年来有意无意地也对其他足迹进行着揣摩和研究,无形中已达到了可进行精确追踪的追踪大师的境界。

轿夫的足迹消失在了一座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前。

赵书稍微犹豫了一下,随后壮着胆子上前敲门。一位中年人走出门来,以为是个讨食的乞丐,欲要施几文钱与赵书。赵书摇头拒绝了。于是中年人问:你想做什么?赵书说:找人。中年人问:找谁?赵书艰难地抬起头来颤抖着说了声:彩娘!中年人闻声一震,因为彩娘是自己母亲的乳名,除了自己家亲近的人,并无外人知晓。中年人以为是母亲那边离散多年的亲戚寻来了,于是将赵书让进了家门。

接着,一位上了年纪面色慈祥的衣着光鲜的老妇人在一群丫鬟婆子的搀扶下走了出来。

望着老妇人,赵书立时喜极而泣。虽是容颜老态,但是老妇人身上仍旧留有当年彩娘的影子。

望着眼前的这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和激动万分的老乞丐,老妇人开始并未认出是谁来。但随即,从眼前这个喜而且悲的老乞丐的眼神中,老妇人猛然间想起了一个人来。并且那个人曾经说过一句令自己永生难忘的话:你便是走到天涯海角,我也能循着你的足迹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