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4页)
朱元璋:“……不至于不至于,大帅不是这样的人。有了煤矿,冬季就冻不死人,冶炼铁和铜也更容易,大帅这样做是应该的。”
陈标在脑袋上顶了一条打湿了凉水的帕子,以免把自己泡晕:“重要矿产的确应该收归国有。但他要收早点收,等咱们家把架子搭好之后才收……哼哼,他就是故意的!”
北宋的时候煤炭运用已经很普遍,陈标只是改进了蜂窝煤而已。他可不相信朱元璋不知道煤炭的好处。当时朱元璋同意陈家运营煤矿时,陈标还挺感动。
结果搁这等着坑我呢!
朱元璋:“……”这个我该怎么回答?我不是故意的,只是在蜂窝煤出现前,我没想到蜂窝煤能取代木炭木柴?
朱元璋只是个农民,应天又是他第一个固定地盘。他在陪着陈标接触这些事前,真的不懂。
当爹的绝对不能在儿子面前暴露无知,至少,陈国瑞这个马甲已经很蠢了,朱元璋这个马甲一定要维持住他无所不知的逼格。所以朱元璋只能默默听陈标抱怨,默认了这口锅。
陈标抱怨了一顿后,澡也泡得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再次想起了正事。
父子俩这次换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说正事。
朱元璋躺在树荫下的吊床上,陈标继续仰躺在他爹肚子上。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上的儿子的肚子:“标儿,你说十八户……十八户是什么意思?”
陈标道:“就字面意思。”
陈标融合后世记忆的那个“陈标”,是一个学经济和金融的。他对明朝经济发展情况和每个政策的影响了如指掌,但对明朝的历史人物了解非常少,又不常看小说和影视剧,记不得几个历史名人的名字。
朱元璋那一家子,陈标只记得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的名字。连朱元璋早逝的太子,他都不记得叫什么。
朱元璋的大臣,除了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和胡惟庸这几个名字外,他还知道云南有个沐王爷,但沐王爷叫什么来着不清楚。
所以陈标对明朝开国初期这些历史事件处于“有所耳闻”“只知一二”,具体涉及到哪几个人,不清楚。
这很正常,一般人看故事就够了,谁会记人名啊。
但“张明鉴”这个在历史中都只是小喽啰的名字,陈标可太熟了。
研究江浙一代经济变迁的时候,难免提到几次大屠杀。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扬州就遭到一次毁灭性打击。
张明鉴占据扬州前,扬州就几经战乱,能逃的人都逃走了。张明鉴占领扬州后,扬州已经无粮可征。张明鉴和他的青军就吃起了人肉。
人肉充当军粮在乱世中很常见,历朝历代都有,所以当时其他势力都没在意。
当朱元璋派人招降了张明鉴,进入扬州城后才发现不对。
扬州城居然只剩下十八户人,而张明鉴的青军还有数万人和两千余匹马,这并不符合一般军队没有粮吃,只能吃人肉的常态规律。
朱元璋震怒,不顾“不杀降臣”的规矩,《明太祖实录》曰,“至应天,太祖亲剐之”。
张明鉴被朱元璋亲手砍了后,青军被交给治军最严的徐达带领。
徐达出了名的治军严格。历史记载,他攻克大城小城无数,统统秋毫无犯,市井安然,唯独攻打常州的时候出了问题——这一群青军居然无视命令,去烧杀抢掠开活人宴。
朱元璋这时候才知道,整个青军都没救了。他军法处置扰民的青军,徐达等所有参与攻打常州的将领都因为此事受了罚。
陈标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好人,他自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喊“穷则独善其身”。
在这个战乱时代,他不认为自己救得了谁,能保护家人就不错了。
所以他知道扬州人的遭遇,也只是悄悄让自己在扬州商铺的伙计离开时,提前告诉扬州人吃人恶魔张明鉴要来了,让大家快逃。
可这一点用都没有。
其实原本历史中,扬州人难道不知道张明鉴的风评吗?他们知道。
想逃的人早就逃了,不逃的人只是抱着侥幸心理,不见黄河不死心。
陈标淡漠道:“他们吃人,还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如我这等小孩,第二等是年轻的女人,第三等是年轻的男人。老爹啊,你口感不好,估计会被划分成四等五等。”
扬州城内的人当然不是被张明鉴的青军全吃了。
自然界有个叫“朊病毒”的玩意儿,就是大自然阻止同类相食的东西,疯牛病就是传染了朊病毒。张明鉴要是每日都吃人肉充饥,早传染朊病毒死了。
他们只是把扬州城内所有粮食全部都一粒不剩的征收,再养一批细皮嫩肉的小孩、女人当储备粮。大部分人是饿死的和被杀死的,还有部分是百姓自己饿得自相残杀甚至互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