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
新一届进士即将奔赴各地开始他们的为官生涯,上一届的进士经过三年的历练也要根据考核结果准备第二次上任。
政绩出衆就升迁,政绩不出衆就平调,要是很拉胯那就坐冷板凳等补官。
王雱有个当宰相的爹,还是个自幼被称为神童的聪明娃,即便初入官场只当个县尉也不耽误他大放光彩。
按照正常流程,政绩出衆还有个好爹的年轻官员在第二任就会被调回京城,要麽进馆阁要麽是其他有前途的衙门,总之等着的他们的就是一条扫平障碍的通天大道。
但是吧,当今圣上向来不按常理出牌,老王也不是个循旧制的人,王小雱自己更不乐意刚进入官场就被困在京城。
王家父子俩回家一合计,老王闲暇之余再和官家唠唠,俩人一拍即合,将该加的职称给小王加上,然後便把他派到盐州当协助知州处理军政的军事推官了。
小王同学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收到任命後就风尘仆仆的往盐州赶,离京时还顺便带上苏家给他们家小小苏带的超大号包裹。
当官就这点不好,要麽上任的时候带上家眷,要麽就得聚少离多。
独生子家庭可以带上爹娘,家里孩子多还分散各地的话爹娘跟着谁都不合适,再说爹娘也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好一直跟着孩子们到处跑。
现在这样就很好,任满到期的官员都要回京复命,直接在京城安家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王小雱包袱款款往盐州赶,人没到信先到,收到信的苏景殊非常高兴,人还没来已经把活儿安排上了。
得到帮手的小小苏大人很开心,得到历练机会的小王大人也很开心,只有小姚同学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姚古:呆滞.jpg
只有一个老师的时候他可以找机会偷懒,老师找了个帮手盯他的功课他还有机会偷懒吗?
他只想当个单纯的武将而已,为什麽这麽难呜呜呜呜呜。
怪他生不逢时,他要和他哥换个顺序就没这麽多事情了呜呜呜呜呜。
小姚同学很伤心,但是他还不能说出来。
小兵出身的武将没前途,看他爹他哥就知道,功勳都是战场上拼杀得来的,就算他们把命丢在战场上,上头一句话也能把他们的功劳全部抹掉。
想要得到公平必须往上爬,想要往上爬……只能读书。
苍天啊,为什麽要这麽欺负他们习武之人?
苏景殊拍拍徒弟的肩膀,很想说“生不逢时”不是这麽用的,但是看傻小子已经被刺激到两眼无神,还是决定暂时放过他。
孩子不爱学习没关系,除了极少部分有自制力的小孩儿,天底下绝大部分孩子都不爱学习。
小姚同学不叫生不逢时,他是生逢其时正好赶上好时候。
武举的文化课考的很基础,毕竟是选拔武将的考试,也不能指望他们和文进士一样博览群书。
以前武将想争夺话语权只能和读书人一起挤文举,大宋文人别的不提,考试水平绝对对得起十年寒窗苦读,所以武将家中子弟经常一考一个不吱声。
偶尔出个考中进士的人才,回头一看,哦,人家祖上出过大儒,也不是正儿八经的泥腿子出身。
武举虽然录取人数少,但是好歹是习武之人之间的竞争,就算文采比不过正统文人,被录取之後也能有个进士出身。
管他文进士还是武进士,是个进士就行。
暗自伤心的小姚同学被他们家老师赶回去调整心情,他很想找他爹哭诉,但是这种事情让他爹知道他爹只会带着烤全羊来感谢老师费心,想想所有人都开心的吃着喷香的烤羊肉只有他自己食不知味的场面……
算了,还是别去找罪受了。
苏景殊摇摇头,身在福中不知福,等将来进入朝堂就知道进士身份有多重要了。
学生的学习进度要抓,百姓的教育也得抓。
仓禀食而知荣辱,盐州百姓几十年来缺衣少食,识字率低到令人发指。
州城官学早已废弃,私家学堂只有少部分殷实人家上得起,即便如此先生教的也都是些最基础的背书识字,再想深入学习就得去兴庆府。
党项贵族把持书籍传播,很多大宋境内随手都能买到的书本在这边可能找遍州城都找不到。
防御工事的建设计划已经完成,重建官学迫在眉睫。
盐州人口少物资匮乏,指望短时间内做出成绩不太可能,科举考试先往後拍,现在最重要的是扫盲。
先普及基础教育,然後再说科举的事儿。
官学的学生有补助,只要孩子上学带来的利益比在家放羊干家务多,自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学堂。
孩子可以送去学堂,大人却不行,盐州百姓大多家无余粮,每天从早忙到晚干活的时间还不够,让他们腾出时间去学习认字实在是强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