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按前例,圣上万寿一般是休沐三日、大赦天下、开恩科等等恩惠,宁武帝二十九岁万寿也是有的,朝中百官休沐三日,崇明大殿学生五日——这是特殊开的。

大赦天下没有,宁武帝当时听了,问:朕还要养那些犯重罪的一年?

一般小偷小摸提前放出去,那些作奸犯科背着重罪要杀头的,从斩立决变成了秋后问斩,那就等来年秋后了,宁武帝一听,恨不得生辰当天都给他砍了,还往后挪挪,养这些人吃喝,想什么呢。

赵二喜:……头埋得低低的。

至于开恩科,马上就到来年开春科举了,要是再加一科时间太赶来不及。

数来数去,就变成了朝中官员有假期恩惠。

宁武帝让翰林院的庶吉士来写圣旨,庶吉士听候圣上吩咐。宁武帝话:“朕大寿,又得一子,太子聪慧,为祈求福泽保佑太子和大盛,来年大盛百姓粮税减免一成。”

庶吉士听了内容,腹中打下草稿,润笔下书。

写圣旨自然不能是圣上那通话,还要写的漂漂亮亮,文辞非凡,这道圣旨可是响彻大盛各个地方的。

大赦牢狱,不如恩惠百姓。

庶吉士将圣旨写完,伺候圣上过目。宁武帝看过,取了国玺盖章,又说:“再写一道。”

“就写,为先帝祈福的三十二名福娘子,先帝既已驾崩四年,这些福娘子福泽深厚,朕放她们出宫。”

这道旨只传后宫,庶吉士提笔蘸墨,开始下笔。

“她们为先帝祈福多年,立有功劳,每人赏百两银子,从朕私库出,给立女户,让她们自己挑户籍地。”宁武帝跟赵二喜说道。

面上的和里子都给全了。

虽然太极宫内众所周知这些福娘子当初是官员搜罗出的美女,伺候先帝的,但因先帝临幸却不给身份,只称祈福的福娘子。

许小满对此其实骂过一次,说:那些当官的只知道拍马屁,连着裤裆的事都得管,怎么不亲自去伺候仲谋开!

那会仲谋开半中风,尚且能走路,仲瑞不知道按什么心,暗示过两次,自有官员帮忙张罗促成此事,仲谋开五十多岁的老头一个,那些进献上来‘祈福’的福娘子,一个个最小的十四五,大点的十七八。

如今九年过去,这些福娘子还不到三十。

花一样的年岁全都关在一处冷宫里,她们经历过‘两朝’,惊弓之鸟,娘家也没背景,都是些寻常百姓家中女子,不乏样貌秀丽的农女。

但要是让宁武帝继续养,且在右宫养一辈子,宁武帝是不愿意的。宁武帝知道九千岁心善,说:“我不放她们出去,她们一个个待在后宫一处,内务所的太监看人下菜你又不是不知道,她们日子也不好过,我要是对她们好一些,你信不信,有人会会错意,变着法子到我跟前来。”

九千岁:……

信。

“送她们出去挺好的,给些钱,立了女户怕被欺负的话,我给她们找找地方,让地方衙门多关照些,等她们过个三五年能立足了,要是以后嫁人还是自己做买卖,买田地,都行。”许小满连忙说。

一百两银子,在各地方州府能买一座小院子、一间铺子,还留有三四十两银子,要是去村里,买田地,十亩肥田村里户籍,能剩下一大半。

这些福娘子以前也不是不知民间日子的千金,在宫里关了十年,放出去肯定一开始不习惯,但人都很有韧性,户籍落下,扎了根,一两年就习惯了。

自由自在的,比冷宫里强。

宁武帝是发了银子放出宫给落女户户籍,已经是因为九千岁想的很周道了,但一看,九千岁满脸还在琢磨细化:他怕这些福娘子被外头男人、家里骗了银子。

罢了罢了,就让他的九千岁去操这个心,安排妥当了,小满也安心。

三十二个人,挤在一处福秀宫,只有两个老嬷嬷照看,以前明和帝还在时,有些娘子受过临幸,身边会安排一个宫婢,或是常伴明和帝身边侍疾,居住条件比较好,吃的也好。

四年前,巫州王打进来,太极宫宫变,这些人全都迁居此处。

身边没伺候的宫人,两位老嬷嬷平时给开宫门,让太监送饭进去,衣服之类的送去浣衣局,吃喝没说多好,就这么度日。

小小一宫室差点能关疯人。

也是宁武元年末时,嬷嬷们和这些福娘子胆子大了些,因为发现新帝并没有拿她们问罪,像是把她们忘了,任她们自生自灭,这时候就有人会偷摸跑出去,不敢跑太远。

福秀宫离花园和望云楼很近,能出门透透气,有些福娘子在这种情况下缓过惊吓的劲儿,开始琢磨以后,学着刺绣做女红,有个手艺。有的福娘子还想着重得圣宠,这些娘子都是得先帝临幸过,过过当娘娘般的好日子,还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