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回京 请娘子先去新宅歇一歇。
云英在回程的路上听丹佩和绿菱说了西城公主的事。
那是先帝时册封的一位公主, 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宗室女,在众多皇室子女中毫不起眼,因亲缘太远, 先帝甚至完全不记得有这样一个远房侄女,直到需要一位和亲公主, 众人才将目光落到她的身上。
“看似风光,得了个公主的封号, 实则也是个可怜人。”绿菱叹了口气,“方才在廊桥听他们说起, 原来西城公主和亲二十年,从老可汗到新可汗,先后改嫁过两次。”
“两年前就有过消息传来, 说公主的身子越来越差, 心中思念故土, 想在有生之年再回一次大周, 可当时正值吐谷浑政局动荡之际,也无人愿在那时将女儿送去,此事便搁置了。”丹佩想起方才听见一位年长妇人的话, 心中难受, “谁知两年过去,再有消息传来,便是她因病薨逝了。”
古来和亲公主的际遇大抵都是如此,云英不是没有听说过。
可是如今身在宫中, 身在整个大周最繁华富贵的地方,看着这些天潢贵胄过着如此纸醉金迷、安逸奢靡的日子,而远在高原异国的公主,却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楚。
这样的落差, 让原本只觉得遥远的事,忽然能有几分切实的感受。
“也不知这回又有哪位小娘子要被送去受罪了。”
-
与此同时,自小球坊往行宫衙署的路上,萧元琮正与靳昭二人一前一后地走着。
“殿下,递给齐少师的消息已在半刻前送出,想必再有二刻,齐少师与诸位臣僚便都会接到消息。”
离开小球坊前,萧元琮已迅速写了短笺,交靳昭命人送往齐慎的院中。
“嗯,”萧元琮点头,目光抬起,望向西北面,慢声道,“西北局势多变,看来,这些年来的太平恐怕要维持不住了。”
这几年,羌人虽屡屡犯境,但到底只为秋冬时节抢夺粮食布匹,大周靠着徐胜手中的十万兵马,仍能牢牢镇守住边关,只因氐人安分,而一旁夹于吐蕃与羌人之间的吐谷浑,因着当年那一桩联姻,与大周算是同盟。
而如今天灾不断,农田蚕桑的收成也好,游牧的牲畜也罢,都不尽如人意。狼多肉少,必有一战。
“多事之秋,”靳昭沉声道,“好在中原内乱暂平,只盼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方无后顾之忧。”
此内乱,指的便是许州的流民盗匪之乱,数日前传来的消息称,吴王已经将三名匪首生擒,其中一人饮恨自尽,另外二人于游街之时,被当地百姓投掷石块,打成重伤。
想必至多到十一月,吴王便要班师回朝。
提到此事,萧元琮不置可否,只念了一声“十一月”。
“到那时,春闱考生当都安顿好,要定下主考人选了。”
不一会儿,转过一处下行山道,衙署红色的砖墙与黄色的琉璃瓦便出现在眼前。
趁着侍从跟在身后不远处,听不见他们说话,萧元琮话锋一转,问:“方才,钱家娘子递话来,说你与她皆相看无意?”
靳昭不敢怠慢,忙答:“是,臣与钱娘子性情不合,恐怕没有缘分。是臣配不上钱娘子,辜负了殿下的一片好意。”
萧元琮目光莫测地看他一眼,慢慢道:“无妨,好事多磨,与钱家不成,还有王家,孤总会替你安排好。”
“殿下!”靳昭想着云英,心中一急,开口就想拒绝
,“实在不必再为臣的私事多费心——”
只是,话刚出口,便被萧元琮淡淡打断。
“算不上费心,你跟随孤这么多年,你的事便也是孤的事。”接着,也不给他继续拒绝的机会,“好了,孤还有两封奏疏要写,你先下去歇息吧。”
已至衙署门口,其中差役一一出迎。临近年末,朝中事务一日多似一日。
人多眼杂,靳昭不得不将满腹的话都暂时收回。
他几乎想要求太子答允他娶云英的事,可是想到她还没有做出决定,到底还是忍住了。
站在门槛边,他低头拱手,沉声道了声“是”,转身踏着夕阳离开。
-
十月里,天越发冷。
萧珠儿后来又带着云英去马场上骑了几回马,三人在驯马女的悉心教导下,渐渐能独自骑马。虽完全不似旁人那样娴熟而游刃有余,但出外时,只要不遇上性情不合的烈马,便应当没什么问题了。
在此期间,吐谷浑王庭终于送来正式书信,呈报了西城公主薨逝与王位易主的消息。
新王乃先王慕延度之幼弟慕何白,先王与西城公主所生王嗣年幼,先王长子篡位,血洗王庭时,王嗣受累,于惊吓后暴毙。